廣隆蓄電池歷史
2022-05-19 作者: 超級管理員
民族風,中國魂
一曲琵琶清脆靈動,一段古琴婉轉悠揚,簡約卻不枯燥,如徽州白墻黑瓦的馬頭墻,抑或是宣紙上幾點墨染,沒有斑斕色彩,卻意境深長。
懂行的音樂人或許會說,在民樂的合奏中少不了一臺西洋低音大提琴,以增加樂聲的音域。而民樂大家們卻依舊向往著單音古樂的旋律,與那一彈一和的極簡主義。
中國之味在于情。不同于西洋樂對金屬的磨礪,民族樂更注重木竹的本音,沒有那般恢宏的交響曲,卻是柔中生剛。欠錢的官商角徵羽,不如七音復雜,卻能奏出豐富的旋律,曲中生情。
中國的文化早已和世界接軌,并且成為外國了解中國的一個基點。江南文化圈里,自外國傳教士來華后,便被世界各地傳為佳話。布衣百姓精耕細作,小衫童子山林采藥,漁夫曬網,樵夫拾薪,自給自足,其樂融融。宛如世外桃源,又抑或是烏托邦情緣。而當下的中國,則是需要走出去,傳播中華文化又成為一個重要的方式。各地興辦孔子學院,讓外國人學習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化課程,講中國話。中國文化成為一個重要媒介,互動了中外,促進了對外貿易,活躍了政壇交流。
但當我們穿上了異國的衣裳,吃起快餐,傾聽異國人的談話時,卻驀然發現,他們所了解的中國文化似是比我們更多。而當我們再以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時,也確實更能感受到它的美,被異鄉的新事物吸引是人之常情。海派文化遇上傳統文化,其產生文化沖突是必然的,而傳統文化深埋在人心深處,時常被忘卻。身為文化的主人,卻沒有很好地傳承,最終造成的是幾代抑或是幾十代中國人的損失。
中華文化的繼承依舊是一條艱難的道路。閉關鎖國固然行不通,對外交流融會貫通卻依舊友好防備文化侵略。對內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。學一門民族樂器,聽一曲黃梅戲,去一次古城游歷,都是當下能實踐的方式,以培養民族自豪感于民族情懷,勝任中華文化的主人這一角色。中國味依舊在中國人的心中,只需要門去更好地喚醒。
尋找中國味,是經歷了歲月淘洗,游遍了異國他鄉后,一代新中國人的覺醒。如同《雪山春曉》中長期被黑夜覆蓋的白雪,重新被朝陽照耀一般。尋找中國味,重振民族風,喚醒中國魂,任重而道遠。